
如何做到对症下药?
俗话说:是药三分毒,在没有确诊(找出病因)的情况下用药,不仅带有盲目性,造成人工、药物的浪费,而且既治不好病,又延误了病机,可能造成病情加重,造成禽只死亡等损失加重。因为未能及时确诊,还可能造成一个地区某种禽病疫情的扩散和流行,造成巨大的损失。因此,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准确用药。(1)弄清病因,准确用药对家禽传染病,尽快确诊,找出病因。如系病毒引起的新城疫、法氏囊,或是细菌引起的禽大肠杆菌或巴氏杆菌引起的,这样就可以对症下药,采取紧急防控措施,扑灭疫情,挽救动物。(2)对症治疗和综合用药当病情复杂,受条件限制又不能及时分离病原时,则应及时针对疫病的临床表现进行紧急救治,使症状得到缓解,这样做有利于禽机体功能的恢复,有利于机体抵抗力的提高。
对症下药什么意思?
展开全部【解释】:针对病症用药。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,采取有效的措施。【出自】:《三国志·魏志·华陀传》:“府吏倪寻、李延共止,俱头痛身热,所苦正同。佗曰:‘寻当下之,延当发汗。’或难其异,佗曰:‘寻外实,延内实,故治之宜殊。’即各与药,明旦并起。”【释义】: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,病情一样,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?“华陀解释说:“你俩相同的,只是病症的表象,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,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,着了凉引起的。两人的病因不同,我当然得对症下药,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。【示例】: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~吧。 ◎朱自清《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》【语法】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扩展资料;1、近义词;一语道破 [ yī yǔ dào pò ] 【解释】:道:说;破:揭穿。一句话就说穿了。【出自】:清·戏确《与张考夫书》:“自唐虞至战国二千余年,圣人相传心法,一语道破。”【释义】:从唐朝至战国两千年来,圣人相传的心法,一句话就说穿了。【示例】: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,欲露不露,反复缠绵,终不许~。◎清·陈廷棹《白寸斋词话》卷一【语法】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指一句话说穿
成语故事:对症下药
展开全部华陀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,他精通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针灸各科,医术高明,诊断准确,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。华陀给病人诊疗时,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,开出不同的处方。有一次,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陀那儿看病,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:头痛发热。华陀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,给倪寻开了泻药,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。两人看了药方,感到非常奇怪,问: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,病情一样,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?华陀解释说:你俩相同的,只是病症的表象,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,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,着了凉引起的。两人的病因不同,我当然得对症下药,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。倪寻和李延服药后,没过多久,病就全好了。后来,对症下药这一成语,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,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。扩展资料:【解释】:针对病症用药。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,采取有效的措施。【出自】:《三国志·魏志·华陀传》:“府吏倪寻、李延共止,俱头痛身热,所苦正同。佗曰:‘寻当下之,延当发汗。’或难其异,佗曰:‘寻外实,延内实,故治之宜殊。’即各与药,明旦并起。”
对症下药的意思
中华成语故事集Error loading player: No Flash Player, please install
如何“对症下药”?
展开全部对症下药首先要知道症状,然后在了解药效,然后才能下对药。一、如感冒来说,感冒药一般分为三种,分别为:1、解热镇痛类药物以乙酰氨基酚为代表,乙酰氨基酚作为苯胺类解热镇痛药,能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,有效地达到解热的作用,特别对轻、中度感冒疗效较好。2、减少毛细血管充血类药物以盐酸去氧肾上腺素为代表,盐酸去氧肾上腺具有选择性收缩鼻黏膜血管的作用,能迅速解除黏膜充血、通鼻塞。3、镇咳类药物有氢溴酸右美沙芬、盐酸二氧异丙嗪等,能消除咳嗽;解除感冒症状。二、对症才下药1、对于伴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关节疼痛症状的患者,一般选用解热镇痛类药物。2、对于需要控制呼吸道不适症状,如鼻黏膜充血、鼻腔不通气,一般选用减少毛细血管充血类药物。3、对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咳嗽者,一般选用镇咳类药物。